- 作者:
- 來源:
- 日期: 2014-09-04
- 瀏覽次數: 1120次

考古資料表明,嶺南遍布著眾多古代窯址,在全國較為知名的就有廣東的梅縣水車窯、潮州窯、佛山石灣窯、??蹈G等。特別是佛山,與宜興合為我國兩大陶都,其以地方題材為主的石灣陶藝,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價值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據著特殊的重要地位。
善仿又善創 無所不在
據考古研究,石灣自唐、宋已有藝術陶器的生產,真正形成獨特風格的石灣藝術陶器則盛于明、清,世人習慣稱之為“石灣公仔”。
雖然石灣陶藝從唐代開始已經出現,但宋元以前留存至今的作品很少。每每談起唐代石灣陶,都會提到廣東南海墓葬出土的唐代《陶樓形塔式罐》,以及靠近石灣的瀾石墓葬出土的宋代《褐彩人物梅瓶》等文物。石灣陶藝真正廣泛普遍的流傳,應從明代算起,其傳世文物數量多、工藝精、品種廣、藝術品位高。
明嘉靖年間,隨著佛山陶瓷業專業化的分工和行會組織的產生,石灣窯成為當地陶器的生產基地。明代中晚期,石灣陶藝在原有的基礎上更講究文化和藝術品位,品種也更為豐富。清代生產的“石灣公仔”,因創造出繽紛多彩、高雅古樸的釉色而名聲大噪,奠定了它在當時陶瓷界的堅實地位。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石灣陶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題材親近生活,贏得了百姓的喜愛。
善仿善創,是石灣陶藝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自身特點。自明代以來,石灣陶藝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陶土資源,并吸納宋代各大名窯的優長,研發出數十種顏色各異的色釉,如仿河南鈞窯產品與窯變釉、浙江哥窯的哥釉等,不但仿其各種器型和紋飾,而且仿其各種釉色,特別在仿制宋鈞釉方面到現在也很盛行。石灣的窯變釉便是承襲鈞窯而來。蒙古滅金入侵南宋后,許多陶工逃往南方,定居廣東。經過幾代傳承,石灣的陶工在鈞窯窯變釉技術的基礎上,利用本土陶土資源創造出出窯萬彩的窯變釉。其中的鈞藍釉、鈞紅釉、翠毛釉等深受人們喜愛,這類仿宋鈞釉的石灣陶藝明至清初被稱為“廣鈞”,因其胎為陶土,因此又稱之為“泥鈞”。
石灣陶藝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究其原因,主要有陶土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之優勢,更重要的是,石灣陶藝扎根于民間,所反映的內容都來自于生活,同時石灣陶藝能繼承傳統風格,在模仿全國各著名窯口品種的基礎上,又有許多獨特的創新,如塑造生動傳神的仙佛人物、活靈活現的鳥獸魚蟲、工藝絕倫的瓦脊壁畫、微塑自然的山公盆景、生活實用的日用品和各種藝術裝飾的器物等,大自然中的景物無所不有。
素胎兼施釉 無所不能
石灣窯以藍色釉為基調,間以紅、玫瑰紫、翠毛釉諸色為最佳,所創藍釉中流淌雨點狀蔥白色品種,俗稱“雨淋墻”,或稱“雨灑藍”,是其杰作。雖然石灣的窯變釉承襲了鈞窯窯變釉的特點,但也有著自身特色,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對此有精確的概括:“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廣窯之釉,捫之甚平,而中現藍斑,大者謂之霞片,小者謂之星點,是廣窯之特色也。鈞窯以紫勝,廣窯以藍勝。”窯變的釉色,光潔流暢,或聚或散,或濃或淡,猶如暴風驟雨,萬馬奔騰般的淋漓盡致,使簡潔的器形變得華麗多彩,變幻無窮,給人以佳趣天成之感。
對于素胎的巧妙運用,是石灣陶藝的另一大特點。這種特色在陶塑人物上體現得最為充分,不但豐富了裝飾手法,另具一種古樸生動的韻味。明代陶塑人物以佛像、觀音、土地公等仙佛人物為主,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人體的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藝術效果。清代的“石灣公仔”品種更加豐富,人物的臉部、頸部、手部和露出的胸腹部,一般也不施釉,以保持胎色和線條的刻畫,不論是大型雕塑或是只有一二厘米高的小件作品,都極度講究,不但形肖,而且神似。題材方面,清代石灣陶藝在明代原有的基礎上又發展出英雄人物、戲劇人物及反映當時百姓生活的漁樵耕讀等,都為人們喜聞樂見。
石灣陶藝的造型規制、釉彩紋飾和風格樣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這些題材能反映出各階層人們的喜好和社會風尚,百姓的喜怒哀樂以及群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例如大量的仙佛人物題材便與佛山悠久的歷史文化根基密不可分——佛山古時稱季華鄉,屬南???,因罽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將佛教傳入而發展成佛家圣地,到唐代便正名為佛山。
上一篇: 公示
下一篇: 陶藝文化之旅 探尋石灣公仔的佛山印記